Search


我沒打算這樣做

她說,最近發生兩件事,讓她有醒過來的感覺。
  • Share this:


我沒打算這樣做

她說,最近發生兩件事,讓她有醒過來的感覺。

第一件就是,她的兒子疑似被霸凌,她就教他,不喜歡要說,這樣別人才清楚他的想法。還有,如果別人強迫他做什麼事,要懂得反抗,要找大人幫忙。

不過,她教完之後,自己在想,她已經中年了,都當媽了。很多事,她不喜歡也不能說,被強迫,還是會勉強配合,實在很悲哀!

第二件,是婆婆對她的教養有意見。兒子吃飯一直拖拖拉拉,她婆婆看不下去,就說孩子要打,不打怎麼記得住教訓。她其實本身很少打孩子,但是婆婆一講,沒想那麼多,結果就打了,前幾次效果還可以。

後來就算打了,效果越來越差,比原本吃更慢,因為哭鬧越來越明顯,根本變成吃飯就是一種折磨。婆婆看到了,又說孩子不能這樣打,這樣打,孩子也吃不下。她提醒婆婆,當初是婆婆說要打孩子,婆婆自己好像忘記了,又說要打也不是這樣打。她進一步追問,那是要怎麼打?婆婆說得模模糊糊,她實在搞不清楚。

她才體悟到,婆婆只是隨口說,根本沒那麼在意自己講出來的話。結果她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,然後她跟兒子要承受這樣的結果,她這個媽媽真的裡外不是人。算了,以後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好了。

所以兒子發燒,她上網查了一些資料,沒馬上送醫,就是多喝水、多休息。她婆婆又有意見,說這個要馬上看醫生,要退燒,要不然腦袋會燒壞掉。

她這次只說:「我沒打算這樣做,我會看狀況、量體溫,晚一點有必要再看醫生!」

沒想到,她婆婆竟然去跟她先生告狀,說她都「很散,都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」。她先生一副要興師問罪的樣子,她就轉了一些她查到的資料給他,他先生才沒再說什麼。也還好,燒很快就退了,身體雖然還有一點不舒服,兒子就迫不及待,生龍活虎地玩,她才放下心來,算是對公婆、先生都有交代。

不過,這件事之後,她在悲憤中找到力量。她知道如果自己不把立場表達清楚,別人光是基本的信任,都不會給她。活得像應聲蟲,只為了得到他人一時的認同,然後結果都是她在承受,不值得。

她也是這次比較明白地說「不」之後,才看懂了她在家裡的處境。

她先生喜歡開玩笑地說:「某是用錢娶、用餅換來ㄟ…」這句她不敢反駁,因為當初她媽媽私下把婚宴的禮金全拿走,婆家啞巴吃黃蓮。連她自己都很不喜歡她媽媽做的事,也怨她媽媽太愛錢,不顧她將來的幸福。

不過,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。她現在這個台傭的地位,如果自己不爭氣一點,很難翻身。

她有很多想法在慢慢改,以前覺得聽別人的話就好,這樣最安全。長輩不高興,好像自己做晚輩的要負責任。做人想法不要太多,迷迷糊糊地過,比較不會有壓力。既然自己沒在工作,拿先生的錢生活,自己就要認命一點…

只是,要打破從小到大養成的習慣很難,而且她很怕萬一離婚,娘家不支持,沒能力養活自己,又看不到孩子。她覺得恐懼會戰勝她的理智,這次還好發燒的事,是快樂收場,那下一次呢?萬一判斷錯誤呢?

聽專家演講,覺得很有希望。回家看到家裡的環境,就覺得很失望。

她暗暗計畫著,等到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比較多之後,她就要開始從兼職工作做起。然後,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,看狀況,變成全職工作,經濟不獨立,心理很難獨立。觀念慢慢改,可以做的先做,已經做的就要堅持,不要被別人看「衰」。跟先生溝通,搞清楚到底他有沒有改變的可能,還是只希望她聽話…

眼看這個過程要好幾年,她知道她一個人要撐下去很不容易,所以可能先藉著參與孩子學校活動的機會,多交一些朋友,搞清楚現在大家都怎麼想。她想要找回讓自己快樂的權利,而不是因為先生或兒子的快樂才快樂。

為了自己而快樂,對她來說,原來不是理所當然。別人不疼惜她,那她自己來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《我想傾聽你》新書上市
1.金石堂:http://ppt.cc/Qv9m5
2.博客來:http://ppt.cc/XpS6Y
3.誠品:http://ppt.cc/p3Inz
4.預購詳細說明:http://ppt.cc/1gqcW

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: 台灣雲端書庫(可借《我想傾聽你》、《謝謝你知道我愛你》、《找一條回家的路》、《跟自己和好》)
http://0rz.tw/HJCSM


Tags:

About author
關於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心理治療所所長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。 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、情緒教育、親職教養諮商、人際與家庭溝通、壓力管理、自閉類群障礙症、早期療育發展評估...等。 工作之餘,仍希望透過書寫與直播,和大家分享自己觀察、自省的心得,以及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,幫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、痛苦、不安的朋友們,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。 「洪仲清臨床心理師」的臉書粉絲專頁,目前追蹤人數已突破37萬。常有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網友在此留言、討論,學習面對情緒,學習覺察自己與原生家庭間的課題,學習在溝通中傾聽、在忙碌的生活中靜心,以及如何寬解苦痛,跟自己和好。 . 邀約請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,恕無法回答邀約以外的問題,如有私人相關問題(心理治療、諮商),建議至專業機構或撥打諮詢專線尋求協助。謝謝~ 衛生福利部24小時免費安心專線0800-788-995 生命線1995 張老師1980 也可直接洽訊各地縣市政府衛生局,譬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://mental-health.gov.taipei/Default.aspx
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、心理所臨床組畢業,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。曾任?
View all posts